西京学院学子前往紫阳县开展实践活动
青春伴夕阳,幕布载温情
——西京学院医学院“旅居康养,花伴暮年”暑期社会实践团活动
为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关爱老年人精神健康,切实缓解山区留守老人的精神孤独,西京学院医学院“旅居康养,花伴暮年”暑期社会实践团于2025年7月16日赴陕西省安康市紫阳县开展实践活动。他们用一块块承载着远方风景的幕布,为敬老院和乡村的老人们开启了一段温馨的“模拟旅行团”之旅,将青春的温度与关怀,播撒进老人们的暮年心田。
实践团的核心创意在于“模拟旅行团”。他们精心准备了北京天安门、西安钟楼、云南斗南花市等标志性建筑的背景布,在紫阳县社会福利中心和宋家梁新田村反哺堂老年公寓进行。随着幕布缓缓舒展,老人们从起初的拘谨打量、好奇张望,渐渐主动挺直腰背、理了理衣襟,脸上慢慢漾开久违的灿烂笑容。其中最动人的一幕,是一位爷爷在天安门背景前郑重抬手敬礼——那无声流淌的爱国情怀,像一股暖流浸润了在场每位实践团成员的心田。这块看似普通的幕布,成了连通闭塞山乡与万千世界的特殊纽带。它帮行动不便的老人们圆了“走出去看世界”的心愿,更实实在在驱散了心头的孤寂。
为更加了解与缓解老年人孤独情况,实践团还开展了《关爱心灵,乐享老年》老年心理孤独健康宣教,并组织歌唱经典红歌、播放戏曲、倾听老人们讲述自己的人生故事、教老年人打八段锦养生操。此次与老人的深入交流,让青年读懂责任,更让老人重拾被关注的喜悦。
同时,实践团充分发挥医学专业优势,将“送药下乡”与健康科普紧密结合:在陕西省紫阳县城关镇塘么子沟村村委会的大力支持与组织下,开设“流动课堂”,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开展主题为《老年人用药安全》的健康科普讲座,并贴心发放板蓝根、藿香正气水等夏季常用药品。随后指导老师程斐然现场提供专业咨询,针对老人们普遍关心的“三高”管理、睡眠改善等健康问题,进行了耐心细致的专业解答。
当实践团踏上归途,紫阳的青山绿水在车窗外渐行渐远,但那份“把山风带回城市,再把城市的光送回山里”的信念却更加坚定。实践团成员们用一块幕布、一颗真心、一份专业,与紫阳山区的老人们相互陪伴。本次实践不仅点亮了老人们的暮年时光,更在青年心中种下了关爱与奉献的种子。未来,西京学院医学院“旅居康养,花伴暮年”实践团将继续深化“旅居康养”模式,为更多老人送去温暖与陪伴,为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贡献青春智慧与力量。
以下是部分成员心得:
队长庞玥含:
纸上得来终觉浅,社会实践能够拉近了我们与社会的距离,也在实践中开阔了视野,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。这个暑期我们来到了陕西省安康市紫阳县,为老人们带来温暖,我们与他们交谈,了解他们的现状与需求,为他们拍照片,带他们体验园艺,与他们载歌载舞,为他们科普,将书本上的知识化为实践,我收获颇多,看到老人们脸上洋溢着笑容,看到他在天安门背景布前敬礼,我的心里也暖暖的,那一刻我明白了我们的付出是有意义的。
队员唐珂甜:
参与“旅居康养,花伴暮年”实践,为老人模拟旅行拍摄、倾听心声的过程,让我深刻感受到陪伴的力量。镜头定格的笑颜与娓娓道来的往事,让我明白晚年更需要心灵共鸣。这份实践不仅是责任,更是青春与岁月的双向温暖。未来,我愿继续做老人身边的“陪伴者”,用点滴行动让暮年时光如花绽放,让温暖在社会中延续。
队员程怡博:
在“旅居康养,花伴暮年”实践团的这段日子,让我对“陪伴”有了新的理解。许多老人们初见镜头时总有些拘谨,可当我们真诚地夸他们“好看”“笑得真亲切”,镜头里的笑容就渐渐舒展——那是被惦记的温柔,是有人愿意为自己停留的珍贵。按下快门的瞬间,不仅定格了他们的模样,更像在他们孤独的日常里投进一束光。原来陪伴不必轰轰烈烈,一张照片、几句闲谈,就能让暮年时光多些暖意。这次实践教会我,护理不仅是技术,更是用耐心搭建心灵的桥梁,让孤独的时光也能开出温暖的花。
队员梁喜妹:
“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。”社会实践让我深刻领悟到,真正的成长不仅在于知识的积累,更在于将所学运用到实际,用行动去影响他人、改变世界。未来,我会带着这份在安康紫阳收获的感动与力量,更加积极地投身社会,让爱与责任在更多地方生根发芽。
队员梁栋:
参与“旅居康养,花伴暮年”实践团的紫阳之行,是我大学生涯中温暖的一课。我为老人拍模拟旅行写真,帮李爷爷圆了看天安门的梦。午后听王爷爷讲往事,他盼广播、念儿子,我记录其心理健康评分,发现他活动后评分高了12分。我明白陪伴是让他们知道被记挂着。这场“旅行”,我们给予温暖,也被老人教会珍惜。这不是结束,而是约定,未来我会带更多“景点”进更多敬老院,用年轻肩膀扛起温暖担当。
下一篇:没有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