扎根乡土数十载,赤子初心映山乡:长安大学学子对话支书记
在秦岭南麓的商南县店坊河村,党金耀这个名字与村庄的蜕变紧紧相连。在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十七年里,他敢于担当、善于作为,带领乡亲们将昔日“地无一亩平,吃水靠手拎”的穷山沟,变成了山环水绕、产业兴旺的“深山明珠”。店坊河村近年来先后荣获“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”“陕西省美丽宜居示范村”等20余项荣誉称号。7月17日,长安大学“青禾筑梦,阡陌研行”暑期社会实践队对话这位坚守者,探寻他扎根乡土的力量源泉。
党金耀书记讲述扎根基层的故事
实践队:党书记,您从大学生到村官,一干就是几十年,是什么支撑您扎根基层数十载?
党金耀:根在这里。我是农村走出来的孩子,当年看到家乡闭塞落后,乡亲们日子艰难,心里不是滋味。国家分配的铁饭碗固然安稳,但家乡也需要改变。我就想,书读出来了,总得为生养我的地方做点什么。
实践队:基层工作千头万绪,您曾面临过什么困难的事?您是如何解决的?
党金耀:大概是十几年前,村里一个孩子考上了大学,但家庭贫困,学费毫无着落。那时我家也不宽裕,两个孩子也在上学,但看着娃的前程要断送,实在揪心。我就不顾家里反对,资助了1200元,这在当时是也算一笔巨款。责任和现实充满了矛盾,我当时也犹豫要不要资助,但小家的难,要扛;大家的难,更要扛。
实践队:国家好政策落地时,遇到群众不理解怎么办?
党金耀:关键在“以心换心,公开透明”。以贫困户评定为例,“为什么是他不是我?”这类疑问很常见,但我们要严格对标国家政策条件,贫困户家庭要符合不通水电、大病重残、在读大学生等一些条件。评定过程首先由村民小组内部充分评议,然后村两委反复召开会议,把政策“掰开了、揉碎了”讲清楚,让每条标准都明明白白。再让大家自己对号入座,阳光操作,疑虑自然消解。
实践队:长安大学与店坊河村长期结对帮扶,您对学院今后的暑期社会实践有何期待或建议?
党金耀:最希望同学们“沉下去”!深入农户家中,坐在同一条板凳上,倾听最真实的基层声音。同时发挥当代大学生的知识优势,用年轻人易懂的方式,向乡亲们宣讲国家最新的乡村振兴、教育医疗等好政策,打破村里人一些旧有观念的束缚。把好政策翻译成老乡听得懂的话——比如“乡村振兴”是咋回事,“医保报销”咋操作。
实践队与党金耀书记进行交流
从群众中来,到群众中去——这份对土地的深情与回馈桑梓的责任感,成为他十年如一日奔波于田间地头、农户家中的原动力。他坦言,从未忘记这份初心,也从未受过任何处分,只想把这份赤诚播撒在家乡的土地上。
山风掠过茶园,传来阵阵清香。这场跨越山海的对话,还在继续;这份扎根乡土的初心,正在发芽。
下一篇:没有了